2005/11/07 | [转贴]《第一个人》:深入加缪的密钥
类别(阿尔及尔的朗月) | 评论(0) | 阅读(95) | 发表于 17:40
《第一个人》:深入加缪的密钥



  感受艺术是一种享受,欲表达其感受则是一种痛苦了,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只能意会感 悟,任何形式的表达与意会感悟相比,总要逊色几分,这便是我读加廖的《第一个人》之后 首先想到的话。 法籍阿尔及利亚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60年,即在他获得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三年死 于一次车祸,人们在他的提包里发现了这本书,即《第一个人》的手稿,一共写了144页并 附有五份插页、笔记提纲,以及他与童年时代的恩师热尔曼的两封通信。手稿残缺不全,书 中有不少疏漏之处,如人名前后不统一,结构松散且不完整;据《阿尔贝·加缪》的传记作 者罗特曼介绍,加缪写此书已酝酿了20年,他想把它写成一部《战争与和平》模式的巨著, 写一部“自己真正的作品;其实我们知道,加缪在写这部书之前,已经以他的随笔集《西绪 福斯神话》及小说《鼠疫》、《陌生人》等而名满天下,被誉为“存在主义大师”,几乎与 萨特齐名了。

  当你翻开第一页,即第一章《寻父》时,你就会被加缪特殊的文风吸引住了,欲罢不能,一 口气读完这部残稿,且意犹未尽,接下再看书后附录中的插页,笔记、提纲和两封信,这才 前后通,感到气韵氤氲,思绪绵连,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享受;遗憾的是我们永远 也无法目睹该书的全貌了——也许断臂的维纳斯更美呢?

  《第一个人》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,我们从加缪的身世及本书的附录中都能推断出来。 不过作者不是以第一人称,而是用第三人称写的,这样做的好处是作者可以与小说保持一段 距离,把深厚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的文字体现在另一个人身上,从而能更加自如地把读者 引向他所期望的境界。小说的情节很简单:1913年小说主人公雅克·高梦诞生不久,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,其父应征入伍,后来牺牲了。不满一岁的雅克成了战争孤儿,母亲将他托咐 给外祖母管教,自己靠精神刺激和生活重负,变得有些麻木;所幸雅克有一位慈父般的小学 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安慰。雅克在贫困中独自长大,直到有一天,人到中年的他路过圣布里约 ,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墓碑,面对这个死时比他年轻得多的父亲,他萌发了要去寻找父亲的足 迹、寻找过去的决心……

  从加缪的主要作品,如《鼠疫》、《堕落》、《陌生人》、及《第一个人》可以看出, 他的小说内容可以截然不同,但风格却是一致的,即情节淡化,结构松散,文字简洁平易, 给人散淡的感觉,但可读性却很强,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,那么原因何在呢?我认为是和谐 :感情的和谐,氛围的和谐,语言的和谐,其效果就是初看淡如无味,但慢慢自有一股韵味 淡出,余音缭绕,经久不散。加缪自己就说过:“书写得不好或是构思不够精巧并不重要, 只要清楚明白,充满浓烈生活气息就行。他在解释自己的作品为何能自然纯朴时说了这么一 句话:“从艺术和形式的思者中解放出来,重新找到直接的联系,没有中介者,所经纯朴, 忘记艺术就是忘记自己,只有放弃自我的人,才接受伴随结局而来的一切。于是那个人就处 于直接接触中了。”

  书中更多的是模棱两可的字、无法辩认的词、原稿页边补充的文字等等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了。好在该书首次问世的中译本,原原本本一字不拉地把原文照译出来,既可作为一本有价 值的小说来赏读,又可作为探索加缪的一份珍贵文学资料来研究,因此出版该书的中译本是 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。

0

评论Comments